私心加半星 一首长达三个小时的诗 这部里的希林好可爱 文学的赞歌也是柏林的侧写 过去的事情印透在现代的纸背上 细节很美 但也虚空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创伤电影,原著故事很硬。导演很聪明,传统的形式下,是一个非常现代感的故事。老套的视听配合现代语境调度很妙。
【4】被混乱无序的氛围所笼罩,穿梭在城市或悲伤之间,你我皆为所处时代的幽灵,但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断代史。
从《无主之作》到《亚历山大广场》,德国导演似乎很喜欢拍摄这类长篇的电视电影。前半段眼花缭乱的技法活灵活现地勾画出3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纸醉金迷氛围,令人赞不绝口。可惜后半段逐渐转向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恢弘的时代感坍缩成一个作家的悲剧,这种情节处理更接近文学作品的展示,在影像上没有太惊艳的突破。
如果爱情在你心中是那么圣洁的话 那就最好不要靠近 因为世俗的东西中多少会有那么点不尽如人意的瑕疵…所幸 如果能把爱情从生命中剥离的话 在失去一半快乐的同时 也会失去一半的烦恼…再热情似火的爱情中 也需要面包…
人物传记史/时代悲歌,游移长镜头,道德秩序毁灭,死在家乡阳光明媚的河底,烧毁书籍-个人记忆被历史磨灭,保持清醒/怀有希望即不合时宜(法文跟1号厅一样热
蛮喜欢众柱现身,但是画风台词创意真比不上BLEACH。
社会动荡不安,法比安的生活也动荡不安,但他内心始终坚定,葆有理想与爱。法比安淹死了,他的衣物,他的书,他的文字,他尚未兑现的才华与母亲备好的食物一起消失在树林里,风雨飘摇的世界没人知道发生在法比安身上的一切,但还有三个等待他的人。(2022.1.22)
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死了,相爱的人无法赴约,重逢的人背道而驰。无数的闪前里是走向毁灭的预言。学术毁于玩笑,尸体成为恶劣的“艺术”,他们是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的时代。
火在烧,但不是为了燃起光亮,而是为将希望烧成灰烬。
话说,我也不喜欢合集。
#VIFF40 一个tacky而chic的故事。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情节都那么predictable,但却被组织得跳出框架而充满灵气。这帧在讲述庞然大物般的历史笼罩下,对着情人一缕发丝的缠绵悱恻,渴求枕稳衾温,那帧就是友人的血渍溅满一墙的悲哀、绝望,轰轰然将人赶向边缘,无声或癫狂。导演似乎一点不遵从陈言务去的美德——但或许在影像里头它不那么重要——留下冷血、尖锐的纪录,甚至沉重,让那些轻快的时刻也难以令人放松。常常觉得像是电视剧的文本,可那些眼花缭乱却恰到好处的影像及其质感又反复自证是film materials(汤姆希林敬业!再多演一些!
我就mark 给其他人看,不要花时间看了。这是tv抽的合集
从荒诞嘈杂的城市回到田园老家,听妈妈的话前往城市追求爱情。溺水后的湖面恢复了平静。
#R# 4.0分。开场后第一次见到法比安后切入高噪点手持,似是客观时间上的复古,但看完觉得更多是走入主观时间。整个故事是精神史的,个人观念的稳定炙热与外部经验的破碎恍惚奠定了这一视角,所以手持和马利克式是相配的。但有机会想再多了解点魏玛历史后再看一下,稍稍有点难以将其镶嵌到多视角叙述的马赛克里。
无形的剪刀笼罩在德国上空,最近的历史就在二战前。时代感虽然有,可是散乱地聚焦在局部。人种、阶层及性别间的对话,唯有中规中矩的三人行,止步于中途的小插曲。法比安倾尽了所有,却无法守护自己所珍视的。收尾可谓全片亮点:明明不谙水性仍然义无反顾一头栽进去,付出了沉重代价可什么都没留下。
打标签的时候想了想,虽然从电影中看到太多,看甜蜜走向悲凉,看一群人走到没有人,看庆贺走调成哀悼,看浪漫走样成无望的守望。一桩桩一件件洋洋洒洒,但它们拼接起来的东西,大概只能也只需要用“人生”这个标签来总结。
手持风格、旁白的叙述、法比安一生的故事,都是我喜欢的。
觉得这个世界荒诞不羁吗?没有什么真正最好的时代,抛开秩序下的假面具,混乱无序离谱扑面而来。游离在边缘是对信仰最好的麻木。
这个世界需要实干家,理想主义者要么被社会排挤,要么自寻死路。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