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一直要逃离的那个起点,可能只是公转的焦点;以为不断远去的逃离,可能只是兜兜转转。6
构图好美,配乐超赞,很多长镜头。
如果還在用垃圾豆瓣的話,很難消除偏見,而去單純得的評論電影本身。大陸熟悉的伎俩政治捆绑,又被做為政宣工具, 為趙婷感到可悲。
赵婷胜在剧本轻描淡写,用镜头进行角色研究,无论是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中,从亚马逊巨型工厂到广阔无垠的草原,还是捕捉麦克多蒙德充满表达和感染力的脸庞。
有人把赵婷和李安拿来做对比,但是好像赵婷更随性一点,这部就拍的很有纪实风格,不像李安的作品,还是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子。其实与其说《无依之地》讲的是美国底层人的生活,不如说是各种底层人生活的缩影,他们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不是无家可归,他们只是没有房子而已。
3-2 等不到电影院上映了,所以直接下载看了(结果后来导演又被cancel)。看完之后才后知后觉电影的余味,就真的是无依无靠到处流浪,年老力衰没有金钱,子女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好好生活着。
每一种生活方式
Home. Is it just a word, or is it something you carry within you? 漂泊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带着家上路。期待很高,但看完略有些失望。电影通片“情绪流”,缺少真正有力量的文本支撑;视听方面给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钢琴配乐不贴剧情且在很多时候都显得多余(正面例子是断背山的吉他配乐)。相似题材更喜欢另一位女导演Debra Granik的那部《不留痕迹》。
See you down the road
想起Regina元旦深夜在ATM机取暖的流浪汉,以及问他u okay?的Nathan
因为网速卡而看了无数遍的开头,以至于已经可以默背下分镜。过了很久回味起来,都能记起这个沉默、冷冽、利落的开篇。
偶有环绕相守
游牧之行,无依的心;翻山越岭的迁徙,不过是内心的一场放逐。视角虚实难分,风情画式影像用旅途的不易映衬着心灵的苦修,将其视作解谜或解脱似乎都并不影响它若有似无的社会性;阶级与落寞在一切的最终都形成了忧伤的通感,意韵凄苦却坦荡、悠远而迷人。
一个女人,晚年之际脱离熟悉的生活轨道,住在车里,四处流浪。尤其对于女人,世俗更觉凄楚。然而她本人并不这么想。镜头跟随着她,经过空旷荒野,走到巨浪悬崖,沿途日出又日落,冬去春来,与偶遇的人相聚离开,她始终不肯停下。
与其说是呈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人在失去重要的羁绊同时也获得某种自由的时候,对自我存在的寻找。与大自然连接的时候确实容易想起马力克,但是又没有马力克那种内在精神的超越性。如果说是自然主义的生活流,它又显出一些刻意编排,使得人物的状态缺乏一点“自然”。音乐一开始觉得俗气后来倒也符合影片的基调。
EP.6-10 《浅草篇》
很有质感的一部作品,改编自美国记者杰西卡·布鲁德2017年的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生存在21世纪的美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个失去爱人又失去居所的女人不得不上路,经历了露营窘境,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与惬意。路上有各种原因飘在旅途的游民,一次次相遇别离重逢,她得到成长和治愈,逐渐放下过去,重拾自由精神,拒绝宗教、家庭、爱情,独自走向新生活之路。导演虽是华人,但显然已真正融入美国生活,非常了解当地文化与民情。正如导演在采访时说的“电影中充满社会评论”,这部片子不仅捕捉到美国游民的真实状态,更是冷静客观展现出金融危机后,失业对美国底层摧毁性的影响,暗示养老金亏空现状,以及消费主义背景下,房贷带来的泡影,甚至通过YouTube大V之口直指美元暴政……影片表现出反抗资本,期待美国开拓西部精神的延续。
一个女人,晚年之际脱离熟悉的生活轨道,住在车里,四处流浪。尤其对于女人,世俗更觉凄楚。然而她本人并不这么想。镜头跟随着她,经过空旷荒野,走到巨浪悬崖,沿途日出又日落,冬去春来,与偶遇的人相聚离开,她始终不肯停下。
拓荒者与游牧民都是无地可依的人群,前者代表着开拓、积极,后者则是流浪、悲观,就像西部片与这部电影的区别,西部片赞扬的是无畏的英雄,《无依之地》悲悯的是无地的普通人,前者反映了伟大国度的崛起,后者则是美利坚日薄西山的见证。
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