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詹姆斯·卡梅隆拍摄于2001年的纪录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下设备,重返沉没于大西洋底的泰坦尼克。与一般纪录片不同的是,卡梅隆运用简单的3D技术,重现了船沉时不同人物的反应,增加了一份悲剧色彩。随同卡梅隆一起下水的除了专业人员之外,还有合作过多次的比尔·帕克斯顿,他还担任了本片的解说。

评论:

  • 帆云 8小时前 :

    他没有资格杀掉希特勒,的确,希特勒在那时也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问题的集中反映,现在大家都说自己是反法西斯了,那个时候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想撕破脸皮。历史终究不是一个个鲜明的观点和对立面。

  • 咸经国 3小时前 :

    i know it's not the best,but it made me break.

  • 彤枫 5小时前 :

    看的时候忍不住刷了一下手机,因为今天早上新闻说美国随时准备出兵乌克兰一旦俄罗斯有任何行动

  • 喆晨 8小时前 :

    对于历史题材来说,情节各种插曲真的很难让人有惊醒动魄的代入感......

  • 华凝芙 3小时前 :

    看的时候忍不住刷了一下手机,因为今天早上新闻说美国随时准备出兵乌克兰一旦俄罗斯有任何行动

  • 善湛蓝 3小时前 :

    单看剧情我非常喜欢,俩男主谁会磕不到,但放在真实历史下还是片面的。

  • 壤驷欣嘉 4小时前 :

    片头开始 忍不住想 两次大战怎么会如此密集地发生在这样的地方。这些年轻人如何进入战争 带着信念 不再回来。

  • 冯乐邦 3小时前 :

    好看!不知道历史上张伯伦是不是真这么考虑的

  • 年帝 0小时前 :

    抛开争议不论,电影本身拍得还是挺有感觉。以小人物反映大历史,算是一种合理想象。还有谍战片的feel。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不过保罗为什么不去刺杀希特勒这点难以让人代入,着实没拍好。

  • 弭念双 8小时前 :

    我分不清Hugh Legat和Joe Alwyn

  • 卫致印 0小时前 :

    通过两个小人物的角度展现慕尼黑协议签订前后英德双方的立场态度,可以作为一定的历史背景补充,有一定的剧作张力,但是不太满意最后电影对张伯伦谋略的反转刻画,就算不太了解历史的我都会觉得突兀和前后矛盾,就会对主创是否能正视历史产生疑问。

  • 尤职君 5小时前 :

    历史在注视着我们,文人的幻想对家国的思愁都寄托在年轻人上

  • 尤秋荣 8小时前 :

    真实历史之下架空的故事让发挥的空间小得多,虽然片子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对于张伯伦想法的解释,但是片尾字幕硬是夸大慕尼黑谈判给战争胜利带来的意义却也可笑。

  • 文锦 4小时前 :

    电影比起原著在三人友情和最终分道扬镳的细节上有了更多的完善。不过结尾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原著里哈特曼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是没有他做间谍的证据,他直到1944年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没有活到战后。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为同盟国赢得了准备战争的时间,这点不能接受。

  • 保书白 5小时前 :

    最后那几行字也是挺一言难尽的。

  • 慧彬 3小时前 :

    来看铁叔演张伯伦,节奏把握还行,有兴趣拜读原作。

  • 亥盈盈 9小时前 :

    希望,是有人在为希望做准备,在努力。慕尼黑的边缘没有和平,只是都在为全面的战争做准备而已。

  • 凡弦 4小时前 :

    George MacKay參加過一戰啊張伯倫先生,你是忘了1917了嗎?(不是)。Jannis Niewöhner還挺好看的,也有可能是角色加滿了濾鏡:當一個人在反抗他的元首,但同時說出「我不會背棄德國」的時候;當一個人終於意識到極權能做出那種事,就能做出任何事的時候。即使現在無能為力,會遲疑,會害怕,但沒有關係的,只要常提醒自己絕不可遺忘。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法西斯就在你我的身邊,在蟄伏,在等待,我們一定要反抗。/我會想念你的,永別了。永別了。

  • 卫昊哲 0小时前 :

    还行吧,导演就是把一位秘书如何获取德国情报的经历给拍了一遍,中间穿插着张伯伦与希特勒博弈的过程,但人物的表现力不如暴风前夕,尤其我不喜欢结尾张伯伦自我辩驳的那段言辞,这典型又是导演在那里借张伯伦的口抛出所谓的大棋论,你可以洗白张伯伦,说慕尼黑协定是缓兵之计,但麻烦导演能不能不要直接用嘴炮的方式表现人物的复杂性,这种表现形式tm有点蠢。个人认为塑造最好的人物是德国那位小哥,朴素爱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情感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其他角色还是相对太单薄了。

  • 卫丰 5小时前 :

    Jannis也太帅了,上一次看到他还是科里尼案里的纳粹,果然德国演员👍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